宋孝宗
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五月二十八日,赵玮被立为皇太子,改名为赵眘。六月,赵构御笔,赐赵昚的字为元永,以“倦勤”而想多休养为由,传位给赵昚,是为宋孝宗。赵构自称太上皇帝。从此,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系。据传,赵构早有禅位之意,曾经告诉过赵昚,赵昚流着泪坚决一再推辞,适逢边事爆发没有结果。同年七月,赵昚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,颁布手谕,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,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。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议,下诏为岳飞冤狱昭雪平反,追复其原官,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。除此之外,赵昚还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。他重用主战派,积极备战。隆兴元年(1163年)五月,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,展开隆兴北伐。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、虹县和宿州等地,威慑中原。后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,宋军主将不和,军心涣散,撤兵符篱时遭到金兵的追截,损失惨重,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,史称“隆兴和议”,又名“乾道之盟”。和议主要规定:宋朝皇帝对金国皇帝改称臣为称侄;改“岁贡”称“岁币”,并将“绍兴和议”商议的银、绢各减五万,为二十万两、匹;南宋割唐(今河南唐河)、邓(今河南邓州东)、海(今江苏连云港)、泗(今江苏盱眙北)四州外,再割商(今陕西商县)、秦(今甘肃天水)二州予金国。隆兴和议之后,宋、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。

宋孝宗赵眘(11271127日-1194628日),宋朝第十一位皇帝(1162720—1189218日在位),南宋第二位皇帝,也是南宋最强的皇帝,登基后一直对高宗感激不已,经常亲自去看望高宗,登基前,送高宗回宮,被雨淋的满头都是,让高宗感动。 高宗说他以国事为重,不必怎么多次看望他,太上皇高宗的时候,孝宗一直尊重高宗的意愿,他年轻时发誓要振兴南宋的豪情壮志,在位间刷清岳飞冤案,封岳飞位鄂国公,封张宪位忠义将军,封岳云为忠义候,刷清冤案,但不幸的是,他在位期间受高宗控制,一直以来没有完成自己意愿,但后来也学高宗退位中太上皇,光宗即位,遗憾的是,孝宗在爱子的思念和孤独的痛苦中逝世,享年68岁。

养育宫中

靖康二年(1127年)十一月二十七日,赵伯琮(后改名赵昚)出生,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。

绍兴二年(1132年),六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选中,养育于宫中。

绍兴三年(1133年)二月,赵伯琮被授为和州防御使,改名赵瑗。绍兴五年(1135年)五月,被授为保庆军节度使,封建国公。绍兴十二年(1142年)正月,加检校少保,封普安郡王。绍兴十七年(1147年)六月,任常德军节度使。

绍兴三十年(1160年)二月二十四日,赵瑗被立为皇子,改名赵玮。二十七日,被授为宁国军节度使、开府仪同三司,进封为建王。

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,金帝完颜亮南侵,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,时年三十五岁的赵玮主动上书,请求领兵与金军决战。但经老师史浩的提醒,赵玮为了避免高宗疑心,再次上书,请求在赵构亲征时随驾保护,以表孝心与忠心。

即位施政

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五月二十八日,赵玮被立为皇太子,改名为赵眘。六月,赵构御笔,赐赵昚的字为元永,以倦勤而想多休养为由,传位给赵昚,是为宋孝宗。赵构自称太上皇帝。从此,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系。据传,赵构早有禅位之意,曾经告诉过赵昚,赵昚流着泪坚决一再推辞,适逢边事爆发没有结果。同年七月,赵昚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,颁布手谕,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,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。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议,下诏为岳飞冤狱昭雪平反,追复其原官,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。除此之外,赵昚还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。他重用主战派,积极备战。

隆兴元年(1163年)五月,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,展开隆兴北伐。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、虹县和宿州等地,威慑中原。后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,宋军主将不和,军心涣散,撤兵符篱时遭到金兵的追截,损失惨重,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,史称隆兴和议,又名乾道之盟。和议主要规定:宋朝皇帝对金国皇帝改称臣为称侄;改岁贡岁币,并将绍兴和议商议的银、绢各减五万,为二十万两、匹;南宋割唐(今河南唐河)、邓(今河南邓州东)、海(今江苏连云港)、泗(今江苏盱眙北)四州外,再割商(今陕西商县)、秦(今甘肃天水)二州予金国。隆兴和议之后,宋、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。

隆兴北伐失败后,赵昚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,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“中外无事”、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这期间经济繁荣,在南宋中期出现的太平盛世。当时社会民生富庶、人民安居乐业、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。南宋政府重视生产,劝课农桑,兴修水利,民和俗静,家给人足,牛马遍野,余粮委田,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。史称“乾淳之治”。

内禅皇位

淳熙十四年(1187年)十月,赵构崩于德寿宫中,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,两天不能进食,又表示要服丧三年。赵昚为了服丧,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。

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(1189218日),赵昚禅位于赵惇赵惇即位,是为宋光宗。赵昚自称太上皇,闲居慈福宫,后改名重华殿,上尊号为寿皇圣帝,继续为赵构服丧。

晚年逝世

绍熙五年(1194年)五月初二,赵昚染疾。六月初九(628日),赵昚在重华殿逝世,终年六十八岁。十月二十九日,群臣上谥号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,庙号孝宗。十一月二十八日,暂攒于会稽府永阜陵。十二月十八日,附祭于太庙。

庆元三年(1197年)十一月初二,宋宁宗赵扩加赵昚谥号为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。

为政举措

政治

政治改革

赵昚吸取秦桧长期位居宰相,形成盘根错节势力的教训,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。赵昚时刻提防宰执发展个人势力,结成朋党。赵昚还十分严格地遵守外戚不预政的“家法”,成功地防止了如同后来韩侂胄贾似道以外戚擅权揽政的局面。在宰执集团内部的宰相与执政的关系上,赵昚也力图使参知政事成为牵制宰相的力量。

此外,赵昚还加强台谏官的监察职能,其主要目标是针对宰执集团,尤其是针对宰相的。首先,孝宗将台谏官的除授权控制在自己手中,以切断宰相与台谏官之间互相援引、倚为鹰犬的关系。赵昚勤于理政,在南宋诸帝中还是出类拔萃的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“蚤夜孜孜不敢怠惶,每日灵时已无一则自事,思日:岂有未至者乎?则求三两事反复思虑,唯恐有失。”以致在他禅位的前一天还在亲自除吏。

通过对赵昚理政的考察,我们不难发现,在他日理万机,事必躬亲的背后,隐藏着他对百官的不信任,唯恐被他们蒙弊。

平反岳飞

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,赵昚在登基之初,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:追复岳飞原官,以礼改葬,访求其后,特与录用。当年十月,又颁发正式文告,宣布追复岳飞少保、武胜定国军节度使、武昌郡开国公、食邑六千一百户、食实封二千六百户之待遇。

隆兴元年(1163年),经岳飞家属要求,赵昚给还了岳飞原有田宅。

整理律令淳熙五年(1178年),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,赵昚发还了宋高宗赵构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,曾从岳家抄走)。

乾道八年(1172年)正月初一,颁布《乾道敕令格式》。

淳熙三年(1176年),赵昚颁诏,将现行的救令格式,仿照吏部七司条法总类,随事分门,修纂成淳熙条法事类,作为大理寺和刑部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。

裁汰亢滥

淳熙十三年(1186年),临安府罢逐青吏三百多人,两年后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。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恩荫数目,缩减各级官员荫补的数量。

军事

军制改革

在军事上,赵昚整军兴武。他在五年间,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,还积极选拔将领,自己也学习骑射。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。

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断的扩充军事力量,在内地和边防增招兵员,但是鉴于当时养兵费用浩繁,赵昚大胆改革军事制度,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。“籍民家三丁取一,以为义兵,授之弓弩,教以战阵,农隙之时,聚而教之。”义兵制的实质在于寓兵于农。义兵既不脱离生产,又不荒废教阅,既壮大了军事力量,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。当时四川地区共有义兵5.3万人,与等额官军相比,每年节省财政开支六、七百万。采取义兵制也是迫于当时国家的需要,一方面军事力量不足难以抵御外侵,一方面国内经济尚需发展,民不富裕,财政压力大,因而只能采取此种能稍稍两全之策。

像选拔文官一样,赵昚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,要求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,经武举考试合格者,还必须到军中涪熟军政7年,枢密院设置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,以备随时抽验考核。

隆兴北伐

赵昚即位的次年改元隆兴。隆兴元年(1163年)四月,赵昚授意张浚筹划北伐。五月,张浚派濠州(今安徽凤翔县)李显忠渡江出击。先后收复了灵璧,虹县等地,继而又攻陷了宿州(今安徽宿县)。后赵昚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、邵宏渊副之。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亲自率兵来攻,先被李显忠击退,后有调兵前来。但此时的邵宏渊按兵不动,还企图动摇军心,有些参战的将领还带兵临阵脱逃。李显忠孤军奋战,终是难支只好趁着夜色撤离宿州。金军乘势掩杀,宋军大败,死伤不可计数。

北伐失败后,隆兴二年(1164年),金世宗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,发兵南下,先后攻占楚州、濠州,滁州等地,并准备渡江南下。在这种情况下,赵昚同意议和,这年十月双方签订协议。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议和

北伐失败后,赵昚想要再次北伐。乾道五年(1169年)八月,赵昚召虞允文入朝,升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,掌握军政大权。虞允文一方面在财力、物力、兵力上积极为北伐作好准备,另一方面,他建议赵昚遣泛使赴金,要求修改隆兴和约中部分侮辱性的条款,一是要求金朝归还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寝之地,二是改变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国书的礼仪。对于赵昚来说,祖宗陵寝长期沦于敌手,每次金使南来,自己必须下榻起立接受国书,他内心早已视为奇耻大辱。因此,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议,于乾道六年(1170年)闰五月派范成大使金,提出归还河南陵寝之地和更改接受国书礼仪的要求。金世宗断然拒绝宋方的要求,金朝群臣也都对南宋擅自破坏和议愤愤不平,尽管范成大与金人据理力争、毫无惧色,最后还是无功而返。

经济

发展经济

发展经济,首先在于减轻人民负担。赵昚在位期间,不仅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,而且注意实效。例如,南宋初年以来,经常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,称为“预催”。夏税虽然规定是八月半纳毕,而主管税收的户部却规定,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临安。到赵昚在位时,已提前到五月,甚至四月送到户部,各地必须三、四月就要征收,而此时的农作物根本没有成熟,虽然多次下诏禁止,但户部并不执行。因为,每年四、五月间指靠预催到的61万贯折帛钱供开支使用,若不预催,恐至期缺误。淳熙四年(1177年),赵昚得知后就说:既是违法病民,朝廷须别作措置,安可置而不问。”于是参知政事龚茂良提出,将户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库借的60万贯钱,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,户部自无缺用,可以禁止预催之弊。宋孝宗随即下诏,此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,违者劾奏。拖延多年的预催问题,在赵昚亲自干涉下终于得到解决。至少在赵昚时期,民力(因而)少宽

兴修水利

赵昚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,“勉农桑,尽地利”,指出“水利不修,失所以为旱备”,而且注重水利的实效。如在淳熙二年(1175年)时指出:昨委诸路兴修水利,以备旱干,今岁灾伤,乃不见有灌溉之利,若非当来修筑灭裂,即是元申失实,并对江东路失职官员给予降官以示惩罚。

赵昚在位时期“水利之兴,在在而有,其以功绩闻者既加之赏矣,否则罚亦必行,是以年谷屡登,田野加辟,虽有水旱,民无菜色”,虽不无夸张,但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情况。

发行纸币

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发行纸币(会子),在绍兴三十年(1160年)。此前的纸币(交子)是四川地方发行用于四川地区。会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纸印制的,也称楮币,或只称楮。宋孝宗即位之初的隆兴元年(1163年),即下诏将会子加盖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,以表明是由朝廷户部发行的纸币,增加其权威性,以促进其流通。赵昚对会子十分关心。楮(会子)未至于滞(指民众不信任而难于流通)也,而已虑其滞,隆兴元年广行堆垛本钱(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)以给之;楮未至于轻(指贬值)也,而已虑其轻,淳熙二年多出金银以收之;楮未至多(指发行量过多)也,而已虑其多,淳熙三年更不增见(现)在之数。故赵雄谓圣虑深远,不复增印,民间艰得,自然贵重而楮币通矣。”即是对赵昚纸币政策的评价。由于政策恰当,保持了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,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,也是赵昚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兴盛的反映。

轻徭薄赋

在轻徭薄赋方面,赵昚于取消无额上供钱时说:“既无名额,则是白取于民也。”又如遇到灾荒,宋代例将当年税赋移到丰收年,分为二或三年补纳,赵昚也说既是灾荒,不应再收税赋,下诏不准到丰年再补收。

福建路兴化军(今福建莆田)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“犹剩米”为名,额外征收2.4万多石供应福州,赵昚于乾道元年(1165年)减去一半,至乾道八年又将剩余部分全部减免。

又如徽州(今安徽歙县)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(893—913年左右)时,增收的额外科杂钱”1.2万多缗,一直沿征了260多年,直到乾道九年(1173年)才免除。

文化

赵昚一改北宋后期与南宋初期,树一派打一派的学术政策,他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,采取兼容并蓄、共同发展的政策。赵昚虽也对新学有一些微辞,但对理学派攻击新学推崇理学却并不支持,如乾道四年(1168年),太学录魏掞之攻击王安石父子,以邪说惑主听,游人心,驯致祸乱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,追爵程颐,列于祀典,不仅不予理会,还将他出为台州州学教授。

而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苏氏蜀学,在赵昚即位后重新兴起。赵昚亲自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,并追谥苏轼“文忠”、苏辙“文定”,再赠苏轼为太师。这些举措对苏氏蜀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。正是赵昚倡导的百家争鸣、共同发展的学术环境,才使得朱熹也不得不说:“若诸子之学,同出于圣人,各有所长,而不能无所短”。

在随后举出的诸子中,不仅有理学代表人物,也有新学、蜀学。由于有这样的社会环境,才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,正如南宋末年学者黄震所称许的,赵昚在位乾(道)、淳(熙)时,“正国家一昌明之会,诸儒彬彬辈出”。其时,不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渊陈亮、叶适;还有著名的文学家,如陆游、范成大杨万里尤袤,著名词人辛弃疾等,他们都活跃在赵昚在位时期。